日前,香港科大爆出内地生阿文被停学,由母亲带回深圳做心理干预的新闻。《南方都市报》昨日以“为什么又是香港科大”和“在香港,我们找不到组织”为题采写的新闻报道,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香港科大,聚焦于在港就读的内地尖子生的心理问题与文化适应问题。
“为什么又是香港科大”这样的标题提醒我们有必要重视高校的学科设置与健全人格教育之间的偏差与不足。从内地学生所反映的情形来看,科大确实对于内地学生的心理调试与文化适应问题重视不够,服务也不足。
科大本身自当有所反思,两地的学生也要有所反省。多数被香港大学招收的内地学生在学业方面确实很优秀,可能有极少香港学生感觉到内地尖子生的学业优势,以及给他们造成潜在的就业压力,甚至以贫富差距而产生嫌恶心理和排斥心理。内地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香港学生中间,也与少数香港学生的这种复杂心理有一定的关联。
内地学生融入当地文化的困难主要源于他们的交往能力不足,而交往能力不足与内地的应试教育体制有莫大的关联。应试教育把成绩作为硬道理,由于课业负担太重,内地的学生没有玩的时间,没有与父母、社会交往沟通的时间,没有发展业余兴趣的时间……所以香港内地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内地学生往往表现得拘谨、不善言词。在阿文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理科尖子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不能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也能够看到应试教育造成的交往障碍。在教育社会学看来,这就是教育对于人的非健全塑造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内地的尖子生到香港读书,除了尽快消除语言障碍外,还需要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交往缺陷,主动接触香港本地的学生,了解并尊重香港的文化习俗。中国每年几十万的学生出国留学,真正存在心理障碍的只是极少数。其实深受中国文化熏染的中国人有一个突出特点是适应能力强,原因是受易经和道家的影响,凡事不偏执,在困境中善于求变。但愿阿文能早日走出心理困扰,重返大学;也希望这样的案例随着应试教育的改革而逐渐减少。
□肖俊(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教授)